港口交易突现惊天逆转!贝莱德罕见低头让步,李嘉诚或全身而退,成最大赢家!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为何贝莱德会选择在此时作出让步?背后是否有其他的谋划?
突如其来的转机源自何处?
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,这场价值228亿美元的全球港口争夺战,会在短短的48小时内上演戏剧性反转:
华尔街巨头贝莱德,突然向李嘉诚的长和集团,以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,也就是中远,提交了新的提案。
在该提案中,贝莱德同意中远以“平等股东”的身份,正式加入收购财团,共同接管长和旗下包括巴拿马运河两个关键港口在内的,全部43个全球港口资产。
显然,此刻贝莱德在全球港口争夺一事上,已经做出了重大让步。
至于促成其做出如此举动的最直接动因,不少观察家都表示:或源于我国政府的强势介入!这不,先前北京就曾发出明确信号:
若贝莱德执意将中远排除在外,最终这笔交易将会被强制叫停。
而先前贝莱德所推动的,“贝莱德-地中海航运财团排他谈判”,也将在7月27日到期,真不剩多少天了。
因此对现在的贝莱德来说,这才是真正的时间紧迫,留给他们做决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此后我方还又紧急加码,表示:若在此之前三方无法达成共识,交易将面临流产的风险。
可见,在此轮对决中,我方的施压手段几乎尽显。
再加上之后我国资委直接下令,要求各大央企暂停与长和系的所有新合作洽谈项目,进一步压缩了贝莱德与我方就此事展开谈判的空间。
自此,贝莱德已经没有多少回避或者选择回旋的余地了,只能被迫抓紧做出表态。
我国为何紧盯此事不放?
至于我国为何会如此重视这场交易,主要还是源于:
这场交易的博弈核心,远非单纯的商业买卖,而是直指全球海运的咽喉,也就是巴拿马运河的实际控制权。
众所周知,长和打算出售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,都扼守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要道,且承担着全球近6%的海运贸易量。
因此对我国而言,其重要的经贸战略意义,以及远洋战略意义,已经远超其经济价值。
简单来说就是,这两个港口的具体价值几何,已经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了。
正如最新数据显示的那样,光是2024年一年,全球就有22.7%的远洋货轮,需经此通行,可见其战略地位确实不一般。
这也是为何此刻的特朗普政府,也对此地虎视眈眈:就在今年3月,特朗普本人曾七次在国会上强调,“必须夺回巴拿马运河”;
此后美军更是扩建了邻近该运河的军事基地,因此,位于该运河的两大港口,才会如此备受重视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,在此番港口争夺战中,贝莱德财团中高达68亿美元的资金,竟都来源于刚获五角大楼120亿美元订单的军火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。
自此,这场所谓的港口交易,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色彩也显露无遗。
由此看来,贝莱德处心积虑想要拿下这些港口,也不过是为美国之后的战略挤压做背书。
这也是为何,我国在此事上绝不能让步,且政府会直接下场干预的最主要原因。
同时,面对美国的战略挤压,我国巨大的战略韧性也尤为重要。
这不,面对美方的经济裹挟,我国的反击不仅精准还有力。
对此我国外交部直接公开警告道:“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”。
同时再加上国资委利用供应链关系,持续向长和施压,才最终迫使贝莱德做出此次关键让步。
心头割肉为哪般?
难怪对此有一些分析人士,将贝莱德的此次让步称作是“心头剜肉”,可见其下达这个决心之艰难。
不过贝莱德如此让步也有自己的打算,至于其盘算的核心,自然依旧是换取该交易的最终成行,否则,所有的一切也不过是空谈。
而除此之外,贝莱德最重要的又一项妥协,还在于对股权结构的重置。
据悉,新提案要求赋予中远在财团内完全平等的决策权与股权份额,其中股权份额甚至能占到33.3%左右。
这意味着,在未来这些港口的重大运营决策方面,必须做到三方一致同意,才能最终成行。自此,美国单方面掌控运河的图谋也一举落空。
其次,贝莱德先前极度重视的技术壁垒也被实质削弱。
据悉,在此次港口交易的清单中,还包含长和积累了20年的全球航运数据智能码头管理系统。
这原本是贝莱德妄图打造自己“数字孪生港口”战略的核心资产。
但此时随着中远的加入,该系统也将同步受到中国《网络安全法》的约束,使其数据安全门槛大幅提高。
自此,美方先前所期望的情报优势,也将大打折扣。
同时,贝莱德的全球布局也将受到牵制。
比如其原计划以运河港口为跳板,重新整合自己新收购的鹿特丹EUROMAX码头,也就是中欧班列的终点站。
然后构建一条新的、横跨亚、欧、美大陆的大宗商品定价网络。
结果现在中远一入场,其该战略也将直接面临我国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关键港口,比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、秘鲁钱凯港等港口的竞争与制衡。
这对贝莱德来说,无疑是重大损失。
但这也标志着,贝莱德此时做出如此决策,确实宛如“心头剜肉”般艰难,可为了促成该交易的真正落地,他们也没有选择。
谁能笑到最后?
因此,对于这场交易反转的最大受益者,不少人都推测极有可能就是,现年已96岁高龄的商界巨擘:李嘉诚。
该说不说,不论这场港口交易争夺战,最后的落点在哪儿,他的这个操盘操作也堪称“完美退场”的典范。
首先,他成功地转嫁了巨大的风险:
此前巴拿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,于本年度初正式退出了我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并开始审计长和的运河港口运营权。
而他在此时出售资产,恰好规避了2047年运营权到期时,在续约方面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。
其次,实现了高位套现:
贝莱德现下228亿美元的高额报价,相比两年前中远提出的350亿人民币,也就是按当时汇率算下来的约合50多亿美元的报价,溢价的幅度确实惊人!
如此来看,若李嘉诚在此时选择将这些港口卖给贝莱德,将直接为长和带来约190亿美元的现金回流,大幅降低其负债率至18%以下。
最后,李嘉诚还为长和保留了其核心根基:
盐田港、香港货柜码头等位于中国境内的核心港口资产,均未在此次出售之列。此举算是确保了长和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盘,不会受此影响。
这也难怪会有这么多人认为,李嘉诚或成这场交易的最终赢家。
结语
至于这场交易最终会走向何方,目前我们虽无法断定,但其所构成的深远影响,无疑都会波及到全球现有的贸易格局。
同时,该交易也揭示了一个全球贸易现实,那就是:
在全球供应链竞争日渐白热化的今天,大型的商业交易早已无法脱离大国政治的影响。
正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明的那样:
“任何跨国商业行为都需尊重东道国的安全利益,维护产业链的稳定是交易双方应承担的共同责任。”
如此来看,唯有在商业理性与地缘政治智慧之间寻找到平衡,才能真正地在风暴中全身而退。大家觉得呢?
参考资料:
1、金融界《报道:贝莱德财团等对中远海运加入长和港口交易持开放态度》
2、证券时报网《外交部回应外媒关于长和出售港口报道》
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